试点品种不断增加,覆盖区域不断扩大。“保险+期货”—
为中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提供保障。
核心阅读
近年来,“保险+期货”对涉农品种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不断加强,保障效果更加显著,呈现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态势。随着参与主体涉农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保险+期货”需要进一步创新,拓展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助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的一项重要创新,“保险+期货”的业务模式已经持续试点多年。
“保险+期货”是保险机构和期货机构开发的涉及价格风险的农业保险产品。主要面向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链企业等农业主体。该模式以农产品期货价格为保险承保和理赔依据,保险机构向农业主体提供价格或收益保险产品,保险产品涉及的价格风险通过期货机构分散在期货市场。
试点项目品种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拓宽,保障效果更加显著。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2021-2022年数据显示,“保险+期货”项目快速增长,呈现出一系列新亮点。
质量齐升,安全网越织越宽,越织越密。
最近,山东省栖霞市官里镇马家庄村果农刘树洋的账户上又多了一笔钱。“没想到,我亏了7.5万多,基本上把损失都补上了。”最近收获季节,苹果价格下降,这种“保险+期货”的理赔让刘树洋的担忧变成了快乐。“去年我花了4200元交了42亩果园的保费,太值钱了。”
“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广泛的,一般的农业保险很难分散价格下跌的大规模风险,而期货市场提供了价格风险对冲的平台。保险公司在期货市场进行价格风险转移,即‘再保险’,打通普通养殖户向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渠道,实现多方受益。”郑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郑商所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山东省苹果“保险+期货”试点,为570余户农户的3.2万亩苹果提供了价格保障。
如今,“保险+期货”的安全网已经越来越宽,覆盖的品种、地域、农业人群越来越多。
从玉米到红枣,从鸡蛋到猪,从饲料到尿素...“保险+期货”项目涵盖的品种越来越多。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保险+期货”已为15个涉农品种提供风险保障,涉及现货数量896.18万吨,保额4219.8万元。从分散试点到县域覆盖,项目试点区域越来越广。截至2022年4月30日,“保险+期货”项目已覆盖31个省份的244个地级市、703个县,覆盖农户163.7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75家、家庭农场682家、其他涉农企业970家。
“保险+期货”的保障网络越来越密,服务内容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底”更强,安全性更好。
从“价格保险”到“收入保险”,不仅价格有保障,产量也有保障。2019年以来,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在8个玉米、大豆主产区开展了覆盖“保险+期货”的44个县级收益保险项目。2021年,郑商所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探索苹果品种“保险+期货”收益保险。
从“收益险”到“利润险”,不仅是销售端,还有成本端。近年来,行业组织进一步创新,推出了可以同时保障饲料成本上涨风险和猪蛋价格下跌风险的养殖利润保险,进一步保障了养殖户的实际收益。
“更多的中小农户有效连接了大市场。”中国期货业协会副秘书长冉立表示,“保险+期货”是基于我国小农基本国情的金融支农模式创新,为中小农户提供期货及衍生品这一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提升了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凝聚力,提振参保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
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两组数据显示了2021-2022年“保险+期货”项目的积极变化:一是本期项目1907个,保额421.98亿元,其中商业项目1353个,保额213.1亿元,期货交易所支持项目554个,保额208.9亿元;二是项目累计投入保费资金19.91亿元,其中财政补贴资金5.54亿元,期货交易所扶持资金4.92亿元,投保人缴纳保费7.9亿元。
“这两组数据反映了商业项目的快速发展和项目保费结构的多元化。说明在政府部门、交易所、期货公司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涉农主体积极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利用期货和衍生品抵御农业风险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冉丽分析道。
参保热情来自于政策和保费资金的大力支持。李岩介绍,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提到“保险+期货”模式。在政策的鼓励下,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为项目保费提供了长期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帮扶单位支持项目保费的力度也在加大,有效降低了农民参与“保险+期货”的成本,提高了参与意愿。
参保的热情也来源于获得感。2021-2022年,“保险+期货”项目共赔付13.4亿元。“黑龙江桦川的玉米,陕西的苹果,海南白沙的天然橡胶,云南孟连的白糖等等。已成功试点多年,不断优化相关涉农主体的风险保障,增强其他涉农主体积极了解和参与项目的意愿。”李岩说。
“保险+期货”良好的保障效果,不仅提高了保险的参保积极性,也进一步激发了生产的积极性。由点到面,安全织成网,生产由小到大。在“保险+期货”的保驾护航下,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完成了这一转型。
2015年,大商所落地易县首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2016年,尝到甜头的参保农民开始扩大玉米种植面积;2017年,当地合作社成立,开始规模化生产;2018年成立现货公司,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保险+期货”项目带动农业生产从小到大,从分散到产业化、规模化。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2021-2022年项目覆盖的703个县中,涉及原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231个,其中包括4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保险+期货”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助力。
持续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
在山东省武城县,武城农商银行通过“保险+期货”保单的增信功能,增加了项目参与人的信用贷款或质押贷款额度,向投保农户发放贷款2800万元,保障了初期种植投入,解决了农户融资难题。
在陕西省延长县,6个苹果主产区以“保险+期货”的基本模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现货收购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促进苹果销售难问题的解决,稳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在辽宁省海城市,“保险+期货”试点探索生猪养殖收益保险,将传统养殖保险和猪价保险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生猪数量和监控养殖情况,有效解决了传统生猪养殖保险保障程度低的问题。
“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人工智能”……近年来,“保险+期货”业务在相对成熟的试点地区探索模式创新,突破行业和技术壁垒,拓展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
创新也是“保险+期货”模式持续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词。“未来,我们将继续创新‘保险+期货+N’的服务链条。”冉丽表示,期货公司要练好内功,切实提高专业定价和交易能力以及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的合作,提高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探索为农业产业提供全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服务。
在交易所看来,未来“保险+期货”模式的创新要兼顾标准化和专业化,进一步探索转型升级。“要充分结合品种特点和现货市场运行情况,探索地方优势农产品‘保险+期货’价格保险向收益保险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机制,切实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助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